昨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首次明確提出,2013年底前地級以上城市要把符合條件的外來務工人員納入當?shù)刈》勘U戏秶?。這也是繼此前2012年12月25日全國住房城鄉(xiāng)建設工作會議提出這一要求后,中央層面對保障房分配制度建設的進一步明確。
在商品房供需矛盾長期難以紓解的背景下,保障房問題不僅僅因建設數(shù)量不足而備受詬病,更深層次的分配公平問題也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決。
根據(jù)審計署曾經通報的66個市縣2011年保障房的建設及管理情況,有32個市縣的1.46萬套保障房閑置了半年以上,平均每個市縣456套。
保障房入住率低甚至大量閑置的情況,在很多地方頗為普遍。有媒體援引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的觀點認為,主要原因為配套設施建設滯后,一些已竣工的保障房無法及時投入使用,同時部分城市保障房申請門檻過高也限制了入住情況。
但另一方面,多數(shù)地方在制定保障房建設和配置計劃時,很少考慮非戶籍常住人口的需求,大量外來務工人員存在住房困難。
以杭州為例,杭州市政協(xié)委員調研發(fā)現(xiàn),該市外來務工者住房保障主要依靠企業(yè)和工地宿舍、民工公寓、農戶出租房等解決,其中83.7%住在農戶出租屋,11.1%住在企業(yè)員工宿舍,其余部分租住在地下室、車庫等處。
從理論來看,把外來務工人員納入當?shù)刈》勘U戏秶?,無疑既有利于解決大量保障房空置問題,又可以改善這一群體的居住條件。
實際上,自2010以來,陜西、河北、福建、廣東、浙江、北京和上海等省市,一直在探索拓寬保障房的保障范圍,包括外來務工人員。其中,深圳2013年的保障房分配對象已經實現(xiàn)了擴大至非戶籍群體。
從目前情況來看,部分已經實現(xiàn)保障房覆蓋至外來務工人員的地市,主要是規(guī)定該人員于一定時期內在當?shù)赜蟹€(wěn)定就業(yè)、社保或職業(yè)級別。
現(xiàn)有針對外來務工人員的住房保障,主要在租賃范圍。其中,北京大的公租房項目燕保·京原家園中的118套房源,是面向符合公租房申請條件并已通過公租房備案的外省市來京工作家庭配租。
上海在2010年發(fā)布的《本市發(fā)展公共租賃住房的實施意見》中規(guī)定,將“持有《上海市居住證》和連續(xù)繳納社會保險金達到規(guī)定年限”的外地戶籍人員納入公租房供應對象。
但亞太城市房地產業(yè)協(xié)會會長謝逸楓認為,要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在2013年底前把符合條件的外來務工人員納入當?shù)刈》勘U戏秶?,在現(xiàn)實操作中仍存在很大難度,“因為很多城市保障房供應不足,連本地戶籍人口都難以很好覆蓋”。
謝逸楓表示,除了不斷增加保障房建設數(shù)量之外,更重要的是解決分配制度的公平問題,并出臺相應的配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