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20%個稅政策“懸空”
建立樓市調控長效機制的相關調研正有序進行,這是本屆政府樓市調控的關鍵一招
今年前4月長沙新房成交同比增九成。圖為長沙市區(qū)一處商品房施工現場。 新華社資料圖片
“國五條”地方細則今年3月出臺以來,除北京市以外,有關“二手房交易個稅按個人所得的20%征收”政策,在許多地方并沒有明確實施時間,因而一直處于“懸空”狀態(tài)。
業(yè)內人士認為,新一輪房地產的調控難度很大,一方面不能放松現行的政策導向;另一方面,不解決股市等資本市場長期不景氣的問題,不解決地方政府長期依賴土地財政的問題,恐怕難以厘清資本追逐利潤所帶來的樓市異化問題。
增稅“言之鑿鑿”,地方“聽之藐藐”
按照“國五條”規(guī)定,“稅務、住房城鄉(xiāng)建設部門要密切配合,對出售自有住房按規(guī)定應征收的個人所得稅,通過稅收征管、房屋登記等歷史信息能核實房屋原值的,應依法嚴格按轉讓所得的20%計征”。
從3月底至今,北京、廣州、深圳等35個城市發(fā)布了各自的實施細則。針對20%個稅政策,除北京明確規(guī)定自4月1日起實施外,絕大多數城市重申了國務院文件的要求,并未說明何時開始實施;合肥、南京、鄭州等地則干脆連提也沒有提及。
如今,有關增加個稅的政策可謂是“草色遙看近卻無”:人人謂之有,實則未嘗有。
“我們辦理的二手房交易,沒有征收過20%的個稅,個稅還是按照房屋總價的1%或2%征收。”有熱點城市二手房中介負責人告訴記者。一城市房地產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此政策何時實施,“目前沒有時間表”。
為何出現這一現象?據了解,一些城市房屋登記系統(tǒng)時間不長,存在不少“大齡房源”,諸如老公房、房改房等,核價難度很大;由于“陰陽合同”不同程度地存在,公平核價并不容易。此外,住房購買、裝修和使用過程中,涉及多項支出,若要準確界定“轉讓所得”,也有難度。
據分析,一些地方對個稅政策帶來的沖擊力準備不足。今年3月,有的地方出現“離婚潮”,爭議矛頭直指增加個稅政策。中國房地產及住宅研究會副會長顧云昌說,這些年房價早已翻番,增加個稅政策一旦實施,殺傷力很大,對其影響要有充分的估計。
房價環(huán)比上升,“地王”再度回歸
中國指數研究院數據顯示,今年4月全國100個城市新建住宅平均價格環(huán)比上漲1.00%,自2012年6月以來連續(xù)第11個月環(huán)比上漲。
國家統(tǒng)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jiān)測中心3月進行的中國百名經濟學家信心調查顯示,對于未來六個月全國平均房價趨勢,8%的經濟學家預期“上升10%以上”,比上季度增加7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新的“地王”再度回歸。5月6日,廣州白云同寶路土地的出讓經歷了近200輪爭奪,成交的樓板價高達每平方米25597元,溢價率達到1145%。4月以來,廈門、長沙、天津等地都出現了高溢價地塊。
“20%個稅等政策‘懸空’,倒是給房企吃下一顆定心丸。”一知名房企負責人告訴記者。